在东帝汶,农业可是个顶梁柱,差不多七成的人都靠它吃饭。全国大约有8万公顷的良田,这是我们粮食安全和稻米生产的根基。这个行业不光养活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2021年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给我们画了一张清晰的现状图,也为未来的政策规划指明了方向。数据显示,农业直接关系到东帝汶的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但问题来了:我们的农业真的准备好加入东盟,为区域经济贡献一份力量了吗?
放眼东盟,邻居们可都是高手。越南和泰国是稻米出口的巨头;印尼和马来西亚主导着全球棕榈油市场;菲律宾通过土地改革来保障粮食主权;就连土地稀缺的新加坡,也在水培、垂直农业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未来农业上砸下重金。可我们呢?东帝汶申请加入东盟十多年了,农业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水平,技术落后,产量低下,基础设施也跟不上。
这到底是谁的错?是老一辈人,是农民,还是资源、制度和资金的问题?仔细想想,东帝汶的农业病得不轻。过去23年里,我们都看在眼里,为了满足国内市场,我们近70%的粮食依赖进口。这种依赖让我们的粮食安全变得脆弱,也限制了经济的自主性。结果呢?大家互相指责。老一辈埋怨年轻人不干活,年轻人反驳说‘够了!’,吵来吵去,23年过去了,农业问题还是没个解决方案。
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东盟成员国的农业发展既迅速又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在农业技术创新上进行大规模投资。比如越南,给农机提供补贴,培训农民,还整合了生产合作社。新加坡投资智能农业,用上了人工智能、无人机和自动化传感器。印尼则重新激活了村级合作社,让它们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链条。相比之下,东帝汶不仅技术落后,竞争力也面临巨大威胁。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东盟都极其看重质量、食品安全和认证。现实是,东帝汶连一个产品检测实验室、农业卫生标准,或者农药管控机制都没有。我们的产品,根本没法和那些贴着‘出口品质’标签的商品在东盟市场上竞争。
因此,东帝汶必须调整农业政策,与区域原则对齐:市场一体化、质量标准化、强化合作社,并推广可持续农业。接下来,必须投资于农业教育、研发和数字化。东盟追求的是一个基于创新、多元化和附加值的‘活力经济’,这需要一个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持续供应的农业结构。
2022年东盟金边峰会的声明,就把‘粮食主权’和‘农业数字化转型’列为优先事项。如果东帝汶想有尊严地加入东盟,就必须让自己的农业政策跟上区域发展的大方向。虽然困难重重,但东帝汶也有自己的战略机遇:有机农业、农业旅游、有机咖啡、热带水果以及其他药用产品。东盟市场对有机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很大,这能为我们带来高附加值。
通过投资认证、品牌建设和数字营销,东帝汶可以成为这个活力经济圈的一部分。像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这样的成员国,也可以成为我们推广本地产品的切入点。在农业领域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更能助推我们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转型为有竞争力的农业经济。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东帝汶农业入盟东盟:准备好了吗?’我们必须现实地回答。在区域农业现代化、先进且竞争激烈的格局中,东帝汶目前还不具备有效竞争和贡献于东盟‘活力经济’的能力。产量低、技术有限、基础设施不足、农民支持体系薄弱——这些都是摆在当权者面前的残酷现实。
但是,换个角度,作为东帝汶人,我想强调:没准备好,不代表没希望。东帝汶拥有重要的农业潜力:肥沃的土地、积极的农村人口,以及发展有机产品来满足国内和区域市场的机会。只要政府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战略眼光和为农业投资创造空间的决心,这些潜力就能变成现实。
从自给自足的体系转型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产业,必须成为我们的头等大事。因为加入东盟不仅仅是外交问题,更是融入并贡献于一个包容、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