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纪念抗战胜利80年:铭记历史,开创和平未来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在亚洲,中国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主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结束,前后长达14年。这是一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付出牺牲也最为惨烈的民族解放斗争。在同一时期,东帝汶人民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3年的殊死搏斗。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逝去的英雄,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守护国际正义与和平。这是我们所有国家共同的使命。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战火,军民伤亡超过1亿人,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时,就已点燃了侵略的战火。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暴行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页。短短6周内,超过30万同胞惨遭杀害。尽管当时中国军力孱弱,但凭借着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全民抵抗的决心,我们从未屈服。据统计,在8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军队牵制和消灭了超过150万日军,拖住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以及大部分海空力量,使其深陷持久战的泥潭。

在那个时期,东帝汶人民也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历史记载,1942年,日军入侵帝汶岛。当地人民协助澳大利亚盟军展开游击战,提供情报和物资,也因此遭受了日军残酷的报复。据估计,超过4万人在战争、饥荒和屠杀中丧生——这相当于当时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几乎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战争的切肤之痛。

二、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将整个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并以此为跳板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他精辟地指出:一方面,敌强我弱,决定了战争必然是持久的;另一方面,日本的战争是野蛮的侵略行径,失道寡助,而中国的抵抗是正义的,得道多助。他预言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和统一战线,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这一战略思想如灯塔般,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打乱了日本“北上苏联”和“南下东南亚”的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这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责任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欺凌和掠夺之苦,但我们没有学会强盗逻辑,反而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80年后的今天,世界依然不太平,冲突与动荡时有发生。历史虚无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再次浮现。一些势力企图否认侵略历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甚至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歪曲历史、制造对抗,威胁地区和平稳定。

世界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是重蹈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覆辙,还是走向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未来,这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走向。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在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的背景下,我们更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持续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查看原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