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力,2025年5月14日 (TATOLI) – 前总理(PM)陶尔·马坦·鲁阿克表示,东帝汶于2002年5月20日恢复独立,到2025年已满23年,因此所有东帝汶人需要共同努力,将东帝汶发展得更好。
在2025年恢复独立纪念活动中,主题为“加强和平与发展。”
前共和国总统祝贺东帝汶人民将在下周纪念5月20日。
人民解放党主席观察到,每年都在纪念,但总是需要更加努力。
“面对我们面前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挑战,而是国家的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以便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前总理陶尔·马坦·鲁阿克在担任学术会议主讲人后向记者们表示,会议主题为“关于第23次恢复独立的国家反思”,会议在凯科利社会科学院礼堂举行,本周三。
“我们不问东帝汶,东帝汶能为我们做什么。而是问自己,我们能为东帝汶做什么。因此,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历史
葡萄牙东帝汶
帝汶岛的西部或洛罗莫努部分,首都在库邦,属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东部或洛罗萨埃部分,首都在帝力,最初从16世纪起属于葡萄牙。当首批葡萄牙商人或传教士于1515年进入帝汶岛时,他们发现当地人口已经组织成若干小国,分为两个大联盟:塞尔维昂和贝卢斯,仍然信奉万物有灵教。伊斯兰教,作为印度尼西亚至今最大的宗教,尚未到达帝汶,佛教也是如此,尤其是在8世纪已在爪哇留下印记。
在16世纪的第三个25年期间,首批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来到帝汶,通过他们开始缓慢地发展宗教影响,并建立葡萄牙的统治。但文化演变却走向相反方向,不同于我们在印度尼西亚其他岛屿如爪哇、苏门答腊以及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沿海地区所见的情况,这些地区不断扩展和传播。
1651年,荷兰人征服并占领了帝汶岛西部末端的库邦,并开始渗透到岛屿中部。1859年,通过葡萄牙与荷兰签订的一项条约,他们成功划定了葡萄牙东帝汶(现东帝汶)和荷兰东帝汶(西帝汶/帝汶巴拉特)之间的边界。1945年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西帝汶也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东帝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澳大利亚和荷兰)由于认识到东帝汶的战略位置,派遣部队驻扎在整个领土上,并与日本军队作战。成千上万的东帝汶人为与盟军并肩作战而牺牲。1945年,葡萄牙行政当局在东帝汶恢复并重新建立。
自决权
在1945年至1974年6月期间,印度尼西亚政府遵从国际法,在联合国及其他场合声明,对东帝汶(东部)没有任何领土主张。根据1960年12月14日第1514号决议(XV),联合国认为东帝汶是一个非自治领土,由葡萄牙管理。
从1962年到197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确认东帝汶以及当时葡萄牙其他殖民地的自决权。
在葡萄牙萨拉查政权(随后是马塞洛·卡埃塔诺)时期,拒绝承认这一权利,声称东帝汶是葡萄牙的一个省份,与葡萄牙大陆的其他省份完全相同。
葡萄牙革命
1974年4月25日革命在葡萄牙恢复了民主,确立了对葡萄牙殖民地自决权的尊重。为了促进这一权利的行使,次年5月13日在帝力成立了东帝汶自决委员会。于是,葡萄牙政府授权建立政党,因此在东帝汶出现了三个主要政党组织:UDT(东帝汶民主联盟),希望“东帝汶融入葡萄牙语社区”;ASDT(东帝汶社会民主协会),后来转变为FRETILIN(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主张独立权;以及APODETI(东帝汶人民民主协会),希望“以自治方式融入印度尼西亚社区”。
东帝汶非殖民化
1975年,由于葡萄牙殖民帝国解体,地方解放运动增强。1975年5月,里斯本当局带来了一个项目,向东帝汶主要政党介绍,并听取意见后,于7月11日公布了一项法律,规定任命一名葡萄牙高级专员,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人民议会选举以确定其政治地位。该法令已规定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
从1975年1月开始,通过行政改革逐步实施地方非殖民化计划,成功实现了劳滕地区行政委员会的选举。
首次进行的人民咨询结果清楚表明,APODETI并未获得支持,这明确显示,按照民主程序,东帝汶人永远不会接受与邻国的整合。在这些地区选举之前,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一名访问该领土的独立观察员表示,绝大多数东帝汶人完全拒绝与印度尼西亚整合。文化差异是他们拒绝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宣布独立
1975年11月28日,FRETILIN单方面宣布独立,首任共和国总统为弗朗西斯科·沙维尔·多·阿马拉尔,尼古劳·洛巴托担任总理,随后也成为首任武装抵抗领导人。随着独立宣言,内战变得更加激烈。
印度尼西亚以保护其在东帝汶领土内的公民为借口,武力入侵该岛东部,并以“东帝汶”为名吞并该领土,成为其第27个省份。他们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美国政府将FRETILIN视为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组织。
东帝汶抵抗运动
在印度尼西亚占领该领土后,东帝汶抵抗运动也开始逐步巩固,最初由FRETILIN领导。为了支持FALINTIL(东帝汶解放武装部队),该部队成立于1975年8月20日,组织了国内的秘密阵线和国外的外交阵线。
随后,在沙纳纳·古斯芒的领导下,开始实施国家团结政策,联合东帝汶各政治派别的努力,推动抵抗结构去党派化,将CRRN(国家革命抵抗委员会)转变为CNRM(毛贝雷国家抵抗委员会),最终转变为CNRT(东帝汶国家抵抗委员会),领导独立进程,但已在联合国赞助下进行。
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家人口,即超过25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印度尼西亚政府禁止使用葡萄牙语,并通过严厉的新闻审查和限制国际观察员进入该领土,制造恐惧,直到1998年苏哈托倒台。
全民公投 – “是”支持独立
1996年,若泽·拉莫斯·奥尔塔和帝力主教西梅内斯·贝洛因捍卫人权和东帝汶独立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8年,苏哈托倒台后,印度尼西亚“经济奇迹”也接近尾声,B.J.哈比比接任总统,才同意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投票决定是否继续融入印度尼西亚(“是”)或选择独立(“否”)。
公投于1999年8月30日举行,参与率超过90%,其中78.5%的选票表明,东帝汶人民拒绝印度尼西亚提出的自治,选择正式独立。
尽管如此,亲印尼民兵继续在领土内活动,甚至攻击联合国东帝汶特派团(UNAMET)总部,并迫使西梅内斯·贝洛主教逃往澳大利亚,凯·拉拉·沙纳纳·古斯芒在雅加达的英国大使馆寻求庇护。反独立民兵继续杀害多人,得到印尼军队成员的武器和支持,因为他们不接受公投结果。
国际声援
这些画面引发了多国对印尼、美国和英国大使馆以及联合国的抗议,要求立即干预以制止杀戮。在葡萄牙,自1974年4月25日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民众示威活动。这是首次大规模使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呼吁联合国迅速干预。
联合国干预
最终,1999年9月18日,联合国“蓝盔”部队被派往东帝汶,最初由2500名国际军事人员组成,后来增至8000人,包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部队,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部队。这支维和部队由巴西人塞尔吉奥·维埃拉·德梅洛领导,旨在解除民兵武装并协助国家过渡和重建进程。
恢复独立
在葡萄牙和许多国家,人们组织了捐款、食品和书籍的援助活动。局势逐渐得到控制,民兵逐步被解除武装,房屋、学校和其他基础设施开始重建。沙纳纳·古斯芒返回祖国,许多在海外流亡的东帝汶人也返回,其中许多人拥有大学学历。举行了制宪议会选举,制定了东帝汶宪法,并于2002年5月20日生效,这一天标志着国家主权的恢复,也被定为恢复独立日。
记者:奥斯利亚·马奎斯
编辑:埃瓦里斯托·苏亚雷斯·马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