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东帝汶危机后:一个社区的信仰疗愈之路

作者:Gerson C.S. Martins

2006年那场席卷东帝汶的危机,给我们这个国家的社会关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我所居住的社区,更是满目疮痍。

那年9月底,我从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工作回来,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沉。社区变了,一种消极的、令人不安的氛围笼罩着一切。许多建筑被烧成灰烬,道路上堆满了烧焦的轮胎、沉重的木块、碎裂的瓶子和玻璃。粗大的树枝横在路中央,一群年轻人站在路边,用一种警惕又挑衅的眼神打量着我,这成了我回家时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我发现,在我的街区,那些选择留守家园的人们,生活得比危机前要紧张压抑得多。邻里之间很少再像往常那样互相串门了。危机过后,大多数人宁愿把自己关在家里,也不愿出门。偶尔,只有少数几个人敢于互相打招呼、聊上几句。恐惧、不信任、猜疑和各种焦虑,剥夺了我们作为这个独立民主国家公民本应享有的自由。

整个社区都笼罩在巨大的社会创伤之中。许多家庭逃到了联合国总部的难民营、修女们管理的收容所和教堂里,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凄凉。

夜晚的社区,气氛更是紧张到极点。醉醺醺的年轻人在街上巡逻,大声叫嚣着要攻击那些被他们视为“敌人”和“对手”的群体,还不停地敲击电线杆,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警报,让每一个夜晚都充满了压力。

信任危机,成了我们社区最大的挑战。曾经和谐的邻里关系,在2006年的危机中被撕得粉碎。人们互相猜忌,互相指责。

说真的,要重建社区的和谐,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承诺和耐心。我们开始通过每晚的九日敬礼祈祷和分享信仰,来纪念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留下的和平、宽恕与团结的精神。他一生致力于服务边缘群体、治愈破碎社区的灵魂,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为了纪念他,我们像家人和邻居一样聚集在一起——孩子们、父母们、老人们,共同祈祷。我们不仅是为他的逝去而悲伤,更是为了将他希望的讯息传递下去。在恐惧和分裂的时期,我们通过虔诚的祈祷分享的光芒,成为了新生的象征,指引着我们走向和平与和解的道路。

为了真诚地纪念2005年逝世、感动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我们的社区在2007年3月至4月间,每晚都举行九日敬礼祈祷,以致敬他留下的和平、宽恕与团结的遗产。尽管他已离世两年,但他的讯息依然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尤其是在我们疗伤的这段时间里。

通过这种共同的信仰行动,我们把孩子、父母和长者聚集在一起,为和解而祈祷。这份虔诚慢慢地重建了社区的信任;那些住在难民营的人们开始陆续返回家园。为了感谢教宗在我们走向和平的旅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我们的团体命名为“若望·保禄二世的孩子们 (Crianças João Paulo II, CJP II)”,向他持久的同情与团结精神致敬。

2007年5月,我们继续我们的团体活动,手捧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照片,挨家挨户地进行玫瑰经祈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一起为和平祈祷。这个活动得到了我们社区及周边地区父母们的热烈响应。它一直持续并发展至今,并应其他社区的请求,逐渐扩展到了Vila-Verde和Tuana-Laran地区。

以上就是我们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5月,与青年、儿童和父母们一起开展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改善因2006年冲突而遭受重创的社区的社会心理健康。由于活动的成功和大家持续的热情,我们有很多后续计划想要继续推进,但我们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组织、教会机构或政府的干预。这完全是我和我们社区的年轻人,以及那些渴望和平的父母和孩子们自发努力的结果。

查看原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