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病:揭露日常行为中的致病隐患

一些习惯、价值观、信仰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尽管被认为是正常的、社会上被接受的,并且以自动和无意识的方式被遵循,但可能会成为一种致病源。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常态病。今天,我们将讨论这些过程的自然化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

致病的常态可能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表现出来。表面上看似无害且常见——毕竟“大家都这样做”——它以微妙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它会引起不适和不同程度的痛苦,我们却没有完全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数小时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比较时,当我们因害怕孤独而维持有毒的关系时,或者当我们为了凸显自己而发表贬低性评论,并诉诸于厌女症和恐同症试图制造笑料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在与朋友聚会时,谈话从温和和泛泛而谈开始,最终转向抱怨、相互比较以及对不在场的人进行批评。当我们对下属专横,对上级恭敬时;当我们沉浸于工作,执着于效率和生产力的理念,以至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或享受休闲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我们的饮食习惯和不适当的消费模式中。同样,这种致病的“常态”在我们经常倾向于迫害性、自我放纵或攻击性的思想内容时也存在,导致我们浪费数小时甚至数天,陷入这些想法中。

这些“正常”的行为可能将我们带入焦虑、悲伤、怨恨、担忧、挫折和情感孤立的循环中,同时还会引发头痛、消化问题以及其他身体和情感障碍。

有毒的常态在文化系统中找到了其主要的合法化和传播途径。每个文化系统都是一种不断适应和变化的惯例。这些系统通过持续的意义生产过程在社会上被创造和传递,可以通过符号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构建思维和经验来进行分析。例如,通过语言——口语、书面、手势、视觉、象征等——以及塑造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或“正常”反映了指导现实解释的社会动态和价值观,掩盖了权力斗争和社会控制机制。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规则和准则来设定我们群体生活的界限。对此毫无疑问。问题在于,这并不总是以健康的方式发生。

这并不是要比较不同的文化系统并将其分级,归类为更好或更差。每个社会都是独特历史进程的结果,拥有自己的优点和需要面对的困难。有毒的常态应从其对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影响来分析。

“常态”与社会关系

几年前,我认识了一对年轻夫妇。他24岁,来自一个父系-母系的Lisan;她22岁,来自一个父系-父系的Lisan。根据“正常”规则,女方的家庭应该收到婚姻所需的barlake。然而,根据男方家庭的规则,他们没有义务提供。这导致两家人在价值观和是否需要进行barlake的问题上陷入僵局。

两个Lisan都有基于他们所理解的文化和对祖先尊重的规则。尽管barlake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代表了家庭之间的尊重和联系,但在这种情况下,对规则的不同解释相互矛盾。这对年轻人作为成年人和独立个体,决定离开他们的村庄,一起生活,等待家庭的决定。

简而言之,某天晚上,女方家庭的几名男子闯入这对夫妇的家中,摧毁了里面的一切,并殴打年轻男子直到他失去意识。这一事件被许多人目击,包括儿童,发生在当地警察局几米之外的地方。没有人采取任何行动。

在袭击后的几天里,评论将暴力归咎于这对年轻人,因为他们不尊重传统。除了不遵守传统规范外,他们还生活在“罪恶”中,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宗教婚姻。男方的家庭责备他,因为他没有遵循父母和Uma Lisan领导人的指示,他们曾命令他离开女友,与村里的另一名女子结婚。

让我们保持焦点:这个例子不是关于barlake,而是关于制约社会关系的惩罚性观念。惩罚性思维将暴力正常化为一种纪律方法——例如在子女教育、学校、警察部队和工作环境中——从而延续了攻击、怨恨和创伤的循环。当暴力——言语、象征、身体、制度等——被合法化为维持“秩序”、控制和权威的“正常”手段时,一切不同或威胁既定等级关系的事物都会受到惩罚。这种方法并不有效,且损害了我们建立真正联系、理解他人观点、寻找替代方案和进行对话的能力。

另一个例子:在一些社区中,在自家院子里焚烧垃圾是一种常见且日常的做法。但这是当风吹向邻居家时进行的。我至少从未见过有人等到风吹向自己家时才焚烧垃圾。类似的情况是音响和麦克风的使用,这些设备越来越普及和流行。为了庆祝某事或仅仅因为想听音乐,一些人会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或夜间将音量调到最大。

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人不会质疑烟雾或噪音是否会打扰邻居,隔壁的孩子是否需要睡觉或学习,或者是否有人生病。根据未言明的共处规则,一个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觉得自己有权做任何事情,即使这意味着影响他人的生活质量。

生活在帝力外围社区或乡村内陆村庄的人们,居住条件恶劣,房屋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基础设施,靠近下水道,没有工作,没有饮用水,无法获得优质教育,每天仅能勉强生存,这种情况被正常化。然而,这些人并不是自愿选择这样生活,也不是因为拒绝工作、缺乏创业精神或这是“传统”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他们贫穷且被边缘化。

想象以下假设情景:一名男子找到了一份能保证经济稳定的工作。立刻,他成为家庭其他成员的主要经济来源。本应是改善所有人生活质量的互助动态,最终却变成了痛苦。

对金钱的请求变得持续不断——堂兄弟、兄弟姐妹、姻亲、父母和岳父母都来找他,从不询问他是否有能力帮助。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为了翻新自己的房子,他在银行贷款,第一次无法像以前那样分发金钱。

这时指责开始了:自私、不尊重、坏人、不重视家庭。有些人甚至更进一步,威胁如果他停止给予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就用巫术和诅咒来对付他。这一切都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在这表面常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精神痛苦,充满了不可能的期望、孤立感、不尊重、无助和恐惧。

现在将男人换成女人,将银行贷款换成失业或支付生病女儿的医疗费用,你能想象这种情况吗?

“常态”与对差异的抗拒

这种“常态”慢慢形成,我们甚至没有察觉。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庭关系、朋友圈、学校、爱情选择以及社会和文化互动中。诸如归属群体的需求、我们管理情绪的方式以及塑造我们世界观的逻辑模式等因素,使我们或多或少容易受到其影响。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表达:“男人比女人更强壮”或“女人应该听从丈夫的命令”。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乍一看无害。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观念可能限制个人自由,强化不平等,并延续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刻板印象对受影响者的自尊和自主性的负面影响。

当女性被压迫去支持丈夫、经济上依赖他们或服从他们的权威时,这种关系常常阻止她们学习、在外工作、享受休闲时光、决定何时以及生多少孩子,甚至拥有比丈夫更高的薪水。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迫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下,并为她们所做的一切负责。然而,这种动态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文化的、宗教戒律,甚至是“家庭和谐”的表现。

像“其他人只是想占便宜”这样的想法可能导致我们普遍不信任,难以建立健康的关系。这种信念还可能加剧孤立、孤独和持续警觉的感觉,直接影响我们同理心和社会团结的能力。

有时,人们以顺从的态度接受失业或不稳定的劳动条件,而不质疑支撑这些不平等的等级和专制体系。这种顺从被用“事情就是这样”、“在我的文化中就是这样”、“我很穷,无法挑战强者”等话语来正当化,可能产生无力感、挫折感和压抑的攻击性。

另一个例子是对与我们信念相矛盾的新想法、不同想法的抗拒。许多人出于各种原因,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是唯一正确的,拒绝对话和思想多样性。尽管这种思维僵化在某些情境中可能受到鼓励,但它限制了个人成长和以建设性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致病的“常态”可能在于认为“拥有确定性”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一种力量和权力的展示,而对辩论和反思的开放对于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认识到“常态”的观念可能源于不适应和有害的思维和信念是改变的第一步。考虑你对他人动机和行为的解释可能有误。尝试质疑你的确定性,并对新观点保持开放。质疑你在日常情境中的自动思维和反应。反思你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思考、反应和与他人关系的方式如何影响你和你周围人的幸福。尝试每天花几分钟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行事。

这一切并不容易。尽管如此,通过这样做,我们冒着改善生活质量的风险。很可怕,对吧?

Alessandro Boarccaech 是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专家,心理治疗师,符号学家,人类学博士。

查看原文

Back To Top